<p>三年,三年内不得婚嫁。”少年抬头看向刘娥,“且三姐姐本就不愿嫁,不如就遂了她的心意,君子成人之美。”</p>
<p> 刘娥回头看了一眼书桌上的画像,笑道:“官家学聪明了,也会用她人之事来隐喻自己了!”</p>
<p> “儿子不敢。”</p>
<p> 乾兴元年冬,卫国长公主获允出家。</p>
<p> 天圣元年,刘娥下诏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,由京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,又置抄纸院防范伪造之弊,严格其印制过程。</p>
<p></p>
<p></p>
<p>第150章 欲笑还颦,最断人肠</p>
<p> 天圣元年春, 科举放榜, 中第之人欢呼着奔走相告,而落榜者只得收拾行李回家等待下一次的考试。</p>
<p> 随州。</p>
<p> 落榜归乡之人游荡在随州的街头上,有家却不敢回,惆怅万分。</p>
<p> “抱歉,一时失神,冲撞了姑娘。”误撞了人的少年连连作揖赔礼。</p>
<p> 女子感到有意思, “郎君的打扮应是个读书人,妾不过是一粗人, 又是个卑贱的女子。”</p>
<p> 少年摇头,“世人皆平等, 阳修眼里, 女子从不卑贱。”</p>
<p> 读书人高谈阔论,寄情山水或大肆言论朝堂, 能为女子说话者,寥寥无几。</p>
<p> 少年这般倒是少见, “不知郎君家...”</p>
<p> “某幼年丧父, 家贫,是母亲一手拉扯大,教我读书识字,我却落了榜!”</p>
<p> 此少年看着才不过十五六岁, 一次不中却伤心如此,依他方才所说,怕是迫切的想要出人头地, “你还年少,一次落榜又如何,如今的朝堂jian佞已除,官家不会埋没有才之士的,莫要灰心。”</p>
<p> “古之学者,一帆风顺的人太少了,成大事者,都是要经历一番磨难的。”</p>
<p> “姑娘你...”女子的谈论与其打扮实在太不相符,见识之广让他惊讶,“冒昧的问一句姑娘所姓?”他不确定此女子的出身,所以不确定她是否有名字,但民间大多女子是没有名字的。</p>
<p> “妾姓孙,家中排行第四。”</p>
<p> “原来是四姑娘,某姓欧,名阳修,今日听得姑娘一番开导,不胜感激。”</p>
<p> “可否拿你的文章与我一瞧?”</p>
<p> “姑娘识文?”</p>
<p> 她点头。</p>
<p> 少年欣喜道:“寻一处酒馆,我们坐下说。”</p>
<p> 于是找了就近的一家酒肆,要了一壶酒一壶茶,将书箱内的文章一一拿出。</p>
<p> 除却文章,还有几首词,一首玉楼春入了她的眼,“别后不知君远近,触目凄凉多少闷,渐行渐远渐无书,水阔鱼沉何处问。夜深风竹敲秋韵,万叶千声皆是恨。故欹单枕梦中寻,梦又不成灯又烬。”</p>
<p> “梦又不成灯又烬。”</p>
<p> 她似看到了今朝的才子会远超先帝一朝,“想来你母亲对你影响至深。”</p>
<p> “四姑娘既看得懂这词,又有如此谈吐,想必也不是普通人家了。”</p>
<p> 女子浅笑,笑的温柔,“那你猜我年方几何?”</p>
<p> 直至她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