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征税,但不是从百姓身上征。”蒋文斌答道:“而是从贵胄公亲的手里征。”
第581章 税赋
蒋文斌的主意其实没什么新鲜的。只是以前没人敢想,也没人愿意这样做而已。他打算,直接从大周财税体系下手。
大周税法中所列税赋条目虽然繁杂多样,但其实眼下朝廷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只有三个:田赋、丁赋,还有商税。其中田赋占了大头,因此国家最重的税赋负担,其实压在农民身上。
大周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,夏税在八月末入库核算,而秋税则在来年二月前结算完毕。各地官衙收税后上缴户部,再由户部对照黄册和鱼鳞册一一核算入国库。
占比最重的三税,按人头收丁赋、按土地收田赋,向商人征收市税、关税,乍一看没毛病,征收依据合理。六月时,各地夏税开征,蒋文斌缺钱缺到头发都白了的新户部尚书,原本成日里眼巴巴盼着税银入库,他立刻找了江南几个富庶州府的黄册和鱼鳞册过来,想要先核算这几个州府的赋税总额,只要税银一到,直接调度支应北境战事。
然而刚刚核算了一个州府的税额,蒋文斌就发现往年实际税收,与他按照黄册和鱼鳞册计算的税额有巨大出入,差异大到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。
这巨大的差额当然不是因为各级官员贪污税款、吞吃钱粮造成的,任谁也没这么大的胆子贪墨这样巨额国家税款。恰恰相反,税额损失的原因是合法的,正是由于大周税法规定的各项减税优免政策。
按照大周税法规定,大部分在职官员都能享受到税赋减免,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,人丁三十丁。二品免粮二十四石,人丁二十四丁。以下每降一品,免粮额减二石,人丁减二丁。降至九品免粮六石,人丁六丁。
而有爵位的贵族,则享受更加优厚的减税待遇。例如皇族还有安国公这样的超品公,从来都不需要考虑税赋问题。
大周朝的官员俸禄不算太高,这样的减税政策,原本属于官员待遇补贴的一种,最初执行时,也没太大毛病,但时间长了,政策上的漏洞开始渐渐凸显。
就以田赋为例,官员有税率减免,他们可以免税或者少交税款,因此开始大量购买田土,置办田庄,又将田土租给失去田地的农户耕种。这些集中在贵族手中的田土对于国家税率没有任何贡献,反而是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,在承担着国家大部分的税赋负担。
时至今日,鱼鳞册登记的田土虽多,但大部分都记在官绅名下,能收税的土地不过十之三四,国家财政负担极重,农户们的负担也不轻,许多官绅世族倒是富得流油。
“就拿晚辈来说,”蒋文斌毫不客气地将自己拎出来当例子:“晚辈在朝为官,家中三个田庄,与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相比,已经算是清贫。这三个田庄是卑职为官这些年,陆续购置的。位置算不上好,并非优质良田,每年产出一般,却也足够让晚辈一家生活得极舒适,养得起宅子和仆役,穿得起绫罗绸缎,拙荆和小女隔些日子就可以去玲珑阁添置些新首饰,犬子在书院,吃穿用度也不比世家大族的公子们差。”
“前几日,拙荆还在念叨,说家里这些年也存下不少银子,再过两年要聘儿媳进门,家里的宅子有些窄了,想要换个大些的宅子住的宽敞些。晚辈俸禄不高,但家中一切,靠着晚辈名下的三个田庄的进项就够支应。老夫人和夫人们想想若卑职像是普通农户一般足额缴纳税款,区区三个田庄,又怎能维持的了现如今的日子?”
“大人的意思我明白。”穆老夫人合上手中的奏疏,朝蒋文斌点点头:“我家世袭超品公,又是功臣之家,自然也是不用缴税的,每年仅田赋一项,节省下来的银子就不少。”
“在老夫人面前,晚辈一向有话直说,从不遮掩,因此还请老夫人和夫人们见谅,”蒋文斌朝穆老夫人拱了拱手:“若论晚辈家里,吃穿用度大半靠着那三个田庄。但府上因税得利却远不止田赋一项。”
“是了。”穆老夫人点点头,倒是很坦然的模样:“丁赋一年下来也不少。”
“还有商税,”蒋文斌答道:“贵府商铺大多免税。”
“并非大多,而是全免。”穆老夫人承认得大方:“我们府上的铺子,无论记在谁的名下都免税,这是成祖爷下的旨意。包括多年前我两个女儿出嫁时,我陪嫁的几间铺子都是免税的。”
“这就是晚辈要说的另一项。”蒋文斌朝穆老夫人竖起手掌微微一晃:“恩赏。咱们安国公府原本就不用缴税,因此这一项,老夫人可能未觉察有太大区别。但大周税法规定,恩赏无需缴税。您可知,咱们大周开国以来,皇上赏过臣子嫔妃多少田土?多少仆役?多少庭院别庄?”
“旁人不说,魏皇后家里就不少。”穆老夫人淡淡答道:“老身记得,魏皇后封后之后,皇上给她父亲封了爵,但不是世袭罔替。”
“是。”蒋文斌点点头:“魏皇后封后之前,她父亲就已经去世。这个追封的爵位,又不能世袭,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。她那两个兄弟没什么大出息,混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