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这些年京城的宅子价格涨了不少,但是一千两银子还是能让人在京城安定下来。
所以对于寒门出身,家庭条件一般的清官来说,当考官是一件美差。
且从他们今儿的阵容,就可以看出,今非昔比了啊!
当初姜榆考试的时候,主副两位考官尚且是一名世家一名寒门的配置,且世家多为主考官,若是副考官不据理力争,排名的事儿基本上都由主考官说了算。
如今乡试的主考官多为寒门承担,当年谢睿亲自提拔的寒门们已经成长起来,很多身居要职。
主考官都叫寒门捞走了,去当副考官又心中有些难受,世家们有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,又不好再出头硬刚,就导致了如今主副考官很多都是寒门出身的局面。
就如当初那裴大人更欣赏世家子弟一样,由寒门把持的考试,更容易被挖掘出来的就是寒门,这又促使了每三年产生的进士之中,寒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。
如今除了勋贵和几个尚且能出得了人才的世家,当年姓氏录上赫赫有名的世家还剩几个呢?
这姓氏录年年在改,原本的好些世家已经名落孙山,越来越多的寒门姓氏被写在了上头。
也许刚开始有些世家是骄傲不屑的,但是当他们发现,大环境乐意让姓氏录起作用的时候,他们的威望越来越小。
那些子孙尚且上进的,还可以通过科举进入赛道补救一下,那些凭借着先祖留下的威名,却整日混吃等死的家族,不过几十年的功夫,就破败了。
姜榆他们两个,一到贡院就被关起来出卷子,就是为了防止考题泄露,不管哪个朝代,一旦发生了考题泄露,就是一门丑事
牵扯到朝廷,不管是考官所为还是下面的人透露了题目,考官的项上人头,都大概率保不住,毕竟好多人寒窗苦读就为了这一刻,居然有人走捷径?
那必须千刀万剐,以平民愤。
再说谢睿招揽天下寒门,定然会严惩,不然岂不是叫寒门寒了心?
姜榆也不是那等子舍不得别人出彩的人,他途中已经了解到,朱主事当年在科考的时候,对于律法一道就颇有见解。
不知道为何却不去大理寺一类的地方,姜榆就将律法相关的题目,交由他做。
他们平时都只是用嘴说考题,直到最后一天,方才把考题写下来,直接掐断了考题在他们这个环节泄露的可能。
他们在贡院里头冥思苦想考题,外头的考生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压考题。
这主考官姜榆,大家都熟悉得很啊,谁还没买过一两本真题解析呢。
但是你以为只要看过就会写了吗?姜榆这些年基本上把大部分省份的卷子都写了一遍儿,但是人家是写卷子又不是自己出卷子,这还真压不中啊!
不过幸好这姜大人出了这么多真题解析,虽然不知道他会出什么题,但好歹知道他文章的偏好吧!
不整那些虚的,要写实在有用经过自己思考的答案!
要是那听都没听过的考官,好些考生真是两眼一抓瞎!
可惜啊可惜,就是这知道的人太多了,以至于他们又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了!
不管考生们怎么想的,考试始终还是要进行的,主考官照例要一个一个点名,这一个个的都是秀才公,对于姜榆来说这是新奇的,毕竟他以前是作为考生被点名的,如今倒好,成了万恶的出卷人。
而另外一边,考生们虽然紧张且含蓄,但是还是忍不住偷偷打量着姜榆,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新奇的,就你整日读的那书,就是面前这人写的!
这其中不乏一些觉得姜榆写得Jing彩的考生,把姜榆当成了自己的榜样。
如今这场景,可不适合和考官攀谈,但是当姜大人点到他们名字的时候,一个个回答响亮,大胆些的还能用星星眼看看姜榆。
姜榆都不禁感慨,年轻就是好哇,如今深秋,他刚刚在屋子里呆着,才出来没多久就觉得有些凉,这些考生在这等了大半天了,还是中气十足。
不过很快考生们,就收起了其他心思。
这三场的考试,叫他们如同脱了一层皮一般,出的不仅有律法题,角度刁钻,还有经济相关的题目,问的就是他们闽地的发展问题。
平时喜欢东窜西走的考生乐了,把自己的想法洋洋洒洒写了下来,那些一心关起门来闭门造车的考生傻了,虽然这就是讲他们闽地的事儿,但是平时读书的时间都不够,哪里有时间去了解这些呢!
不禁暗恨自己当初不听信旁人的,考前好些人说这姜大人不喜欢书呆子,喜欢实事求是,如今撞了南墙,闭门造车之人方才惊觉,时代变了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行了。
姜榆作为考官,还要时不时带着人,到考舍附近转转,看着有些考生下笔如有神,有些考生满脸戚戚,明明这两个考生就隔着一道薄薄的墙,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情。
而被分到臭号附近的考生,大多都皱着眉头埋头苦干,时不时还